“刮腻子冠军”需要的不仅是掌声 | 媒体札记

时间:2022-10-30 19:01:34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上周,一个22岁的年轻小伙,凭着自己的一身本领,成了舆论热议的焦点人物。这个小伙,就是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抹灰和隔墙系统项目中夺得冠军的浙江建设技师学院16级建筑装饰技师班学生马宏达。从“00后小伙刮腻子得世界冠军”登上热搜算起,一连几天时间,众多媒体不约而同地聚焦马宏达,让他收获了海量的赞誉与掌声,也同时带红了他的技能领域——刮腻子。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对于这项工作,每个经历过家庭装修的人都不陌生。但是,在马宏达得奖一事受到关注之前,人们却很少真正注意这项工作的技术含量与价值。事实上,不仅是刮腻子,世界技能大赛很多比赛项目的内容,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工种。这些工作看起来平平无奇,但要把它做到极致,里面却大有门道。今年,除了为中国在抹灰和隔墙系统项目上实现“金牌突破”的马宏达,还有多名奋战在不同领域的中国青年在世界技能大赛上摘金夺银。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大众关注他们的成就,也正是在弘扬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

对于马宏达的成就,央广网评论《有技能就能让世界刮目相看》写道:“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鲜。马宏达以及众多参赛者通过勤学苦练将每一个动作刻进肌肉记忆,刻下的正是把专业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对于刮腻子这项工作,只有把每个技术动作练到位、每个细节做到位,才能保证墙面的平整光滑,呈现装饰的亮眼效果。这件事“没有捷径可走,需要信念支撑”。

正如澎湃新闻在评论文章《我们都需要有“误差不超过一毫米”的匠心》所写的:“我们的国家从来不乏工匠精神,也一直赞誉工匠精神:古有庖丁解牛,十九年如一日以达‘进乎技矣’的地步;今有‘嫦娥’奔月、‘祝融’探火、‘北斗’组网等大型工程背后一批批‘大国工匠’。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国之路上,我们尤其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

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工匠精神”的可贵,有些人既看不到技术工种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不尊重那些立志成为“大国工匠”的技术工人。对此,光明网评论员就注意到,在主流舆论褒扬马宏达等人时,网上也有不少阴阳怪气的论调。譬如,“把工地上刮腻子的拿出去比,分分钟摘冠军回来”“拿这个奖有啥用?告诉更多年轻人以后毕业出来刮腻子?”“我出350一天过来跟我干”。

对此,光明网评论员写道:“这些话,有点儿难以入耳,却值得人们反复品咂。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诸多时代的因素促使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固化于大众的思维框架内,倘若不能通过不断地制度创新来真正提升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社会地位,就很难夯实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基础,实现未来经济高质量与高效益发展目标。”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纵观舆论场,对产业工人的尊重、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并不局限在针对这则新闻的讨论里。10月25日,《农民日报》在头版社论中提出:要“让更多大国工匠、大国农匠受到尊敬”。文章写道:“产业工人为何值得尊敬?这既是因为任何依靠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成就梦想的人都值得尊敬,同时也因为他们是为实体经济‘真正在添砖加瓦’的一线劳动者。”“尊敬他们,也就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而这‘四个尊重’,正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于个人而言,正如钱江晚报评论员陈江所写:“一个人,一辈子。若能把一件事情做得出色,就堪称优秀;若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是莫大成功。从一而终,便是深邃,便能成就传奇。”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也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在现实层面上,只有加大对那些选择“工匠之路”的年轻人的支持,让他们更有成就感、获得感,我们才能确保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源源不绝的技术动力。前文提到的澎湃新闻评论写道:“社会分工的不同,会导致各行各业的工作强度、回报高低存在差异,这种情况一定程度影响了人们对职业的判断和选择。”这是无可回避的现实。

我们固然不能在各行各业之间大搞“平均主义”,却可以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与社会宣传,让高技术水平的蓝领群体取得更公平、更有竞争力的待遇回报。这不仅是为了犒劳那些肯奋斗、有本领的年轻人,也是为了营造更加健康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环境。

媒体札记,中青报评论员带您品评一周热点,我们下期再见。

撰文/杨鑫宇

原标题:“刮腻子冠军”需要的不仅是掌声 | 媒体札记

关键词: 刮腻子 世界冠军 技能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