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打好长江文旅牌 续写新时代长江故事

时间:2022-10-31 12:28:36       来源:中国旅游报

沉浸式巡游演艺、古今穿越快闪……近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长江之畔,以长江文化为主线的夜游IP项目长江不夜城完成首次内测,全面展现了城市山水风景、人文历史、民俗非遗。长江文化穿越历史长河,活态呈现于市民游客眼前。

皖江澎湃八百里,淮河生息五千年。八百里皖江是长江重要的组成部分,滋养着徽风皖韵,恰似安徽的血脉和脊梁。近年来,安徽始终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面加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积极探索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

修复生态伤疤 长江沿岸美起来

碧水蜿蜒,绿带交织。国庆假期,薛家洼生态园游人如织,欢笑声不绝于耳,俨然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市民近郊游的必选之地。

“以前的薛家洼脏得不得了,想一睹长江风光特别困难,真是‘临江不见江、临水不亲水’。”家住附近的66岁市民王宗富亲眼见证了薛家洼的蝶变,颇有感触。“现在的薛家洼水清岸绿,处处是景,再也不用羡慕别的滨江城市可以坐拥美丽江景了。”

作为长江东岸的一个天然港湾,薛家洼曾是当地老百姓戏称为“五毒俱全”的地方。986亩的土地上,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畜禽养殖场、固废堆场林立。“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曾是这里最真实的写照。

为修复生态、实现绿色发展,马鞍山市坚持“以人为本,综合治理”,开展了以薛家洼为重点区域的长江东岸综合整治,将整改建设与回应市民关切、打造美丽长江经济带、推动滨江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并聘请专业机构编制了综合整治规划。

清退长江岸线10公里、滩地1000多亩,拆除长江干支流非法码头153家、船舶修造企业34家,整治散乱污企业708家,整改提升各类企业156家……随着一项项整改举措齐头并进、全面压实,昔日萦绕马鞍山人心中的生态“痛点”,如今变身为环境“亮点”。走进薛家洼,江面空阔清朗、滩涂绿意葱茏、滨江夕阳如画。

“从昔日‘环境洼地’到今朝‘生态福地’,薛家洼的美丽蝶变,是马鞍山市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生动缩影。”马鞍山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将紧抓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历史机遇,通过开展长江文化保护传承、研发挖掘、文化传播三大工程建设,合理策划长江文化和旅游整体布局,加快打造长江文旅拳头产品,建设长江“最美文化廊道”,充分打好“长江牌”,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聚焦保护传承 长江文化活起来

滚滚大江流日夜,千年文脉照古今。近年来,安徽深度挖掘长江文化资源,积极利用各种现代科技、传播手段,讲述长江故事,传播长江文化,不断创新推动长江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利用。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国庆假期,位于长江岸边的采石古镇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一串串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古朴的徽派建筑在绚丽灯光的映照下逐渐“苏醒”,美轮美奂的“采石夜月”光影秀正生动地演绎着马鞍山优美的自然生态和厚重的长江历史文化,为游客呈现了如梦似幻的江淮夜色。

“真没想到,光影科技与自然山水的交融能如此梦幻。最让我惊喜的是光影秀还完美融入众多长江历史文化知识,这种文化传播方式简直太赞了。”合肥游客王女士说。

长江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副总经理叶连朋介绍,源远流长的长江文化为光影秀注入了灵魂、增添了底色,在拓展景区旅游业态的同时,还带动了景区夜间经济的繁荣,实现了文化输出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融入了传统文化的‘采石夜月’光影秀不再只是一个旅游产品,更成为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窗口,承载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采石夜月”项目开发公司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光环境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胡洪浪说。

走进位于铜陵市郊区的“千年古镇”大通,古朴的建筑、熙攘的人群、嘹亮的叫卖、飘荡的古香,交织成一道道古韵悠长的景致。大通古镇依江亲江,是重要的水运通道,历史人文底蕴深厚。

“近年来,我们持续加大古镇保护力度,深挖特色资源,讲好古镇历史故事,传承好底蕴深厚的长江文化。”大通古镇风景区管委会负责人林俊介绍,他们还“上架”了一批反映大通繁盛的文学、影视作品,挖掘整理了大通龙舟、龙灯等历史文化资源。目前,古镇年接待游客量近百万人次。

多元融合发展 长江旅游热起来

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不仅仅是挖掘好、保护好长江文化,更是要通过文旅融合,让千年文脉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安庆市是长江流入安徽境内的第一座城市。坐落于安庆市太湖县的五千年文博园,集中呈现了中华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和经典的历史故事、人物,宛如长江岸边的一颗璀璨明珠。走进景区,1500米长的皖江文化长廊格外引人注目。悠扬动听的黄梅戏演出、技艺精湛的非遗烙铁画、云草画展演……丰富多彩的国庆节主题活动在此精彩上演,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感受浓浓的徽风皖韵。

“皖江文化长廊以800里皖江文化、艺术、民俗和历史为题材,以实物、表演、声光等形式展现了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以及老百姓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该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皖江文化长廊的建设,既是对皖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更是对其的一种弘扬和传承。

在安徽,像五千年文博园这样以长江文化为灵魂的文旅项目不胜枚举。在铜陵,丰富多彩的长江自然生态文化成为当地文旅发展的宝藏资源。该市将长江自然生态文化融入研学产品体系,构建起生态、文化与研学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铜陵模式”。在芜湖,坐落于天门山风景区脚下的中国(芜湖)长江渔文化博物馆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该馆集收藏、展示、研究、科普等功能于一体,将成为展示长江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安徽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积极推进长江文旅融合发展,争创一批融合型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成一批现代化文博场馆园区,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长江文化融合产品。”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度挖掘长江文化底蕴,丰富文旅产品业态,培育具有安徽特色的长江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推动“长江文化旅游+”,促进长江文旅资源与生态保护、运动康养、研学教育等融合,构筑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新格局。(朱文文)

[责编:陶媛]

关键词: 长江沿岸 生态伤疤

频道推荐